从五线谱到学生名册,从演奏台到思政课堂,这段身份转变的旅程让我对“辅导员”三个字有了全新的理解。今天,我想从“初心锚定”“实践探索”“未来践行”三个维度,来阐述我的思考与行动。
一、初心锚定:以音乐素养为基,叩响育人之门
音乐专业的学习,教会我的不仅是旋律与节奏,更是“共情力”与“引导力”——指挥时需兼顾每个声部的平衡,正如辅导员要关注每位学生的成长;演奏时需精准把控情感表达,恰似与学生沟通时要拿捏温度与分寸。入职之初,我带着“把艺术中的包容与坚持融入育人”的初心,系统学习《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》,参与学校岗前培训,梳理学生工作,在“团学工作”“奖助贷困”等基础业务的学习中,完成从“音乐生”到“辅导员”的认知转型。
二、实践探索:以专业特色为桥,搭建成长舞台
1. 破冰融入:新生入学教育时,组织“音乐破冰会”,让学生通过乐器演奏、合唱接龙自我介绍,精准记住两百多名新生的姓名、专业与性格特点,快速拉近与学生的距离;
2. 问题解决:针对因“专业迷茫”产生焦虑的学生,用“音阶练习”类比“大学规划”——“从基础音到高音阶需循序渐进,大学成长也需一步一个脚印”,帮助其制定分阶段目标,重拾学习热情。
三、未来践行:以责任担当为尺,深耕育人沃土
作为一名“跨界”辅导员,我深知自身在学生管理、理论素养上仍有不足。未来,我将从三个方向持续发力:
1.筑牢“理论根基”:每月研读1本思政教育专著,参与“辅导员沙龙”分享,把音乐中的“节奏感”转化为工作中的“条理性”,提升业务能力;
2.做精“特色品牌”:计划筹备“校园音乐思政工作室”,通过“红色歌曲创作大赛”“压力疏导音乐工作坊”等活动,让美育成为学生成长的“减压阀”与“动力源”;
3.坚守“育人本心”:始终以“倾听者”的姿态贴近学生,用音乐专业赋予的共情力,关注“沉默的少数”,不让任何一名学生在成长路上“走调”。
从演奏家到育人者,变的是身份,不变的是“传递价值”的追求——过去,我用音乐传递情感;现在,我愿用真心护航青春。未来的工作中,恳请各位领导、同事多多指导,我定以“归零”的心态、“赶考”的姿态,在辅导员岗位上“奏好”育人乐章!
(责任编辑:邹敏 审稿:蔡奕 审发:蔡奕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