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校团学工作是连接学校与学生的重要纽带,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载体。作为学院团学工作的直接组织者、引导者和服务者,辅导员需以政治引领为魂、以学生需求为基、以创新实践为翼,通过“用心”“贴心”“匠心”的工作方法,凝聚思想引领力、组织凝聚力和实践创造力,构建全员、全过程、全方位的团学工作新格局。
一、以“红心”铸魂,锚定思想引领“定盘星”
团学工作的首要任务是强化思想政治引领,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、人生观、价值观。辅导员需将理论武装与青年话语体系深度融合,避免“照本宣科”式教育,让思想引领既有“高度”又有“温度”。
一方面,可打造“分层分类+场景化”的理论学习体系。针对新生,开展“团课第一课+学院发展史”专题教育,通过学长学姐分享、校友访谈等形式,帮助新生快速融入集体、明确成长方向;针对团员骨干,开设“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”专题班,结合时政热点开展“案例研讨+课题调研”,如围绕“乡村振兴”“科技自立自强”等主题组建学习小组,让理论学习从“被动听”变为“主动研”。另一方面,善用“新媒体+文化载体”增强引领实效。利用学院微信公众号开设“团学微课堂”专栏,将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“图文+短视频+漫画”等青年喜闻乐见的形式;依托学院红色文化资源,组织“重走红色足迹”实践活动,如带领学生走访本地革命纪念馆、采访老党员,让红色基因在沉浸式体验中代代相传。
二、以“贴心”服务,搭建组织凝聚“连心桥”
团学工作的核心是“以生为本”,辅导员需打破“行政化”工作思维,深入学生群体,将服务触角延伸到学生成长的“神经末梢”。
首先,建立“网格化”组织联络机制。以年级、班级、宿舍为单位构建三级联络网,选拔责任心强、群众基础好的团员担任“网格联络员”,定期收集学生在学业、生活、就业等方面的需求。辅导员每周召开“联络员碰头会”,对收集的问题分类施策:学业困难的学生,协调专业老师开展“一对一”辅导;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,精准推送助学金、勤工助学岗位信息;就业迷茫的学生,联合企业HR开展“简历门诊”“模拟面试”等专项服务。其次,打造“品牌化”文体活动矩阵。结合学院专业特色和学生兴趣,打造兼具思想性与趣味性的活动品牌,如理工科学院可举办“机器人创新设计大赛”“编程马拉松”,文科学院可开展“模拟联合国”“经典诵读大赛”。同时,尊重学生主体地位,鼓励学生自主策划、组织活动,辅导员仅作为“指导者”提供支持,让学生在活动中增强归属感和主人翁意识。
三、以“匠心”创新,激活实践创造“动力源”
团学工作需与时俱进,辅导员要主动打破传统工作模式的束缚,以创新思维推动团学工作从“完成任务”向“打造精品”转变。
在活动形式上,探索“跨学院+跨界融合”模式。联合不同专业学院开展“学科交叉实践项目”,如文学院与美术学院合作举办“书籍装帧设计大赛”,机械学院与经管学院共同开展“智能制造产业调研”,让学生在跨学科协作中拓宽视野、提升综合能力。在实践平台搭建上,推动“校内实践+校外基地”联动。一方面,依托学院实验室、创新创业中心,支持学生成立“科创社团”“创业工作室”,辅导员协助对接导师资源、申请项目资金;另一方面,与地方政府、企业共建“团学实践基地”,组织学生开展“暑期三下乡”“企业实习”等活动,如带领学生参与社区治理、乡村电商推广,让学生在实践中增长才干、服务社会。
此外,辅导员还需注重团学骨干队伍建设。通过“选拔+培养+考核”的闭环机制,选拔政治素质高、工作能力强的学生担任团学干部,定期开展“公文写作”“活动策划”“沟通技巧”等专题培训;建立“导师制”,辅导员与团学干部一对一结对,指导其开展工作,帮助其平衡学业与工作;完善考核激励机制,将团学工作表现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,对优秀团学干部予以表彰,激发其工作积极性。
高校团学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,也是一项“走心”的事业。辅导员作为“引路人”,需始终坚守为党育人、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,以“红心”筑牢思想根基,以“贴心”凝聚学生力量,以“匠心”推动创新发展,让团学工作真正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“助推器”,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力量。
(责任编辑:邹敏 审稿:蔡奕 审发:蔡奕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