互联网已成为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、交流思想、展现自我的主要场域,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开辟了全新阵地。作为304am永利集团的辅导员,面对学生“指尖上的生活”“屏幕里的认知”,需主动打破“线下为主、线上为辅”的传统思维,以“内容创新为核心、平台搭建为载体、价值引领为根本”,将网络思政教育融入学生成长全过程,让主流价值观在“云端”落地生根。
一、破圈:用“青年语态”重构思政内容供给
网络思政教育的关键,在于让思政内容“听得进、记得住、传得开”。当代大学生对刻板说教天然排斥,却对“有温度、有共鸣、有新意”的内容高度认同。这就要求辅导员跳出“文件语言”“会议话语”,用青年熟悉的“网言网语”“文化符号”重构内容表达。
针对“理想信念教育”,我们不再局限于“主题班会”,而是打造“理工青年说”短视频专栏。邀请身边的优秀校友、青年教师出镜,以“Vlog+访谈”形式讲述故事:如记录岳阳石化一线工程师用专业知识助力产业升级的“车间日记”,展现乡村振兴驻村干部(我校毕业生)在平江农村带领村民发展茶叶产业的“驻村手记”。这些“看得见、摸得着”的身边榜样,比抽象理论更有感染力——2023年推出的12期视频,在学校官方抖音号累计播放量超50万,学生评论“原来‘家国情怀’不是口号,是学长学姐在岗位上的踏实奋斗”。
面对“网络热点回应”,我们建立“热点速递”机制。当“躺平”“内卷”等网络热词引发学生讨论时,辅导员不再回避,而是组织“云端圆桌会”:先让学生自由表达对“就业压力”“竞争焦虑”的真实感受,再结合学校“就业帮扶案例”“考研上岸故事”,引导学生理解“奋斗不是内卷,躺平绝非出路”;当某明星塌房事件引发热议时,及时开展“网络偶像观”主题讨论,通过“对比革命先烈与流量明星的价值差异”,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判断。这种“不回避、不说教、共探讨”的方式,让思政教育从“被动接受”变为“主动参与”。
二、筑阵:以“多元平台”搭建思政育人矩阵
网络思政教育不能“单打独斗”,需整合“班级群、公众号、小程序”等多元平台,构建“覆盖全面、互动便捷、精准触达”的育人矩阵,让思政教育“无处不在、无时不有”。
在“日常沟通”层面,我们将“班级微信群”升级为“思政微课堂”。不再只发通知、催作业,而是每天分享“一个红色故事”(如“岳阳籍革命烈士郭亮的英勇事迹”)、“一条政策解读”(如“大学生就业创业补贴怎么领”)、“一则暖心提醒”(如“考研倒计时30天,这些心态调节技巧请收好”)。同时,设立“每周提问日”,学生匿名在群内提出“专业选择困惑”“人际关系烦恼”等问题,辅导员联合专业教师、心理委员共同解答,让班级群从“事务通知群”变成“思想交流站”。
在“品牌打造”层面,我们运营“理工辅导员说”微信公众号,聚焦“学生刚需+价值引领”。开设“学业导航”专栏,推送“高数复习技巧”“论文写作干货”;设置“心灵树洞”板块,匿名刊登学生投稿的成长故事,辅导员撰写“暖心回复”;策划“校园寻访”系列,带学生“云参观”学校校史馆、岳阳烈士陵园,用图文并茂的形式讲述“校史中的红色基因”。公众号运营一年来,累计推送原创文章86篇,粉丝数突破3000人,多篇文章被学生转发至朋友圈,实现“思政内容”的二次传播。
在“实践互动”层面,我们开发“网络思政实践小程序”。设置“理论学习打卡”“志愿服务报名”“红色知识闯关”等功能:学生每日学习“学习强国”后可上传截图打卡,累计积分兑换“自习室优先使用权”;“志愿服务”板块发布“社区防疫协助”“校园文明督导”等线上报名入口,学生参与后可生成“实践证书”;“红色知识闯关”将党史、校史知识点设计成答题游戏,通关可参与抽奖(奖品为书籍、笔记本等文创产品)。小程序上线半年,累计参与学生超2000人次,让思政教育从“静态学习”变为“动态实践”。
三、立心:靠“双向共情”筑牢价值引领根基
网络思政教育的本质是“育人”,核心是“走心”。辅导员不能做“云端的旁观者”,而要成为“学生的同频人”,通过“真诚互动、情感共鸣”,将主流价值观悄悄植入学生心田。
我们推行“辅导员网络陪伴计划”:每天固定1小时“线上值班”,在QQ、微信等平台随时回应学生消息;定期“潜入”学生常用的豆瓣小组、微博超话,了解他们关注的热点、吐槽的烦恼——当发现有学生在“考研二战”小组抱怨“压力大、怕失败”时,辅导员以“匿名学姐”身份分享自己的备考经历,鼓励其“坚持的意义比结果更重要”;当看到学生在朋友圈吐槽“食堂饭菜不好吃”时,不是简单说教“要节约粮食”,而是实地探访食堂,拍摄“食堂师傅凌晨4点备餐”的短视频,并在评论区回应“已把大家的建议反馈给后勤处,一起期待改进”。这种“看得见、摸得着”的真诚,让学生感受到“辅导员不是高高在上的管理者,而是陪我们一起成长的朋友”。
同时,我们注重“学生主体作用”,让学生成为网络思政的“创作者”。组织“校园正能量短视频大赛”,鼓励学生用镜头记录“自习室里的专注身影”“实验室里的反复试验”“志愿服务中的温暖瞬间”;开展“我的思政小故事”征文活动,让学生讲述“被某句话打动”“因某件事改变”的成长经历。这些由学生自主创作的内容,充满青春气息与真情实感,比辅导员的“单向输出”更有感染力。如2024年大赛获奖作品《琴房里的凌晨两点》,记录了304am永利集团学生为备战比赛深夜练琴的场景,视频配文“为热爱拼尽全力,就是青春最好的模样”,在校园内刷屏传播,引发无数学生共鸣。
作为新时代高校辅导员,网络思政教育既是挑战,更是机遇。唯有主动走进学生的“网络世界”,用青年喜欢的方式、贴近学生的话语、饱含温度的互动,才能守好“云端”育人阵地,让思政教育如春雨般“随风潜入夜,润物细无声”,引导学生在纷繁复杂的网络环境中明辨是非、坚定信念,成长为有理想、敢担当、能吃苦、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。
(责任编辑:邹敏 审稿:蔡奕 审发:蔡奕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