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,而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成长成才的“人生导师”和“知心朋友”,其工作质效直接关系到青年学子的价值塑造与理想信念养成。在价值多元、信息繁杂的新时代背景下,辅导员需跳出“单向灌输”的传统模式,以“真心”“匠心”“暖心”培育学生的“信仰力”“思辨力”“实践力”,方能让思政教育真正入脑入心、见行见效。
以“真心”筑根基,用“零距离”沟通培育信仰力。思政教育的本质是做人的工作,没有情感的共鸣,就难有思想的认同。辅导员若始终站在“管理者”的视角,用“说教式”语言开展工作,只会让学生产生“距离感”。反之,主动走进学生的“生活圈”与“社交圈”,才能搭建起思想沟通的桥梁。清晨的食堂里与学生聊学业规划,深夜的宿舍中倾听青春烦恼,线上的朋友圈里点赞他们的实践动态——这些“碎片化”的互动,看似琐碎却能让学生感受到“被看见”“被重视”。在此基础上,将理想信念教育融入“走心”的故事:用“大国工匠”的坚守诠释“工匠精神”,用校友扎根基层的经历解读“家国情怀”,用身边同学的奋斗案例传递“青春力量”。当思政教育从“高高在上”的理论宣讲,变为“促膝长谈”的情感交流,学生对“为什么读书”“为谁奋斗”的思考才会更深刻,信仰的种子才能在心底扎根。
以“匠心”谋创新,用“沉浸式”场景培育思辨力。互联网时代的大学生,早已不满足于“你讲我听”的被动接受,他们更擅长在对比中判断、在质疑中成长。传统思政课堂的“标准答案”式教学,不仅难以激发学生兴趣,甚至可能引发逆反心理。辅导员需以“匠心”设计教育场景,让思政教育从“静态文本”变为“动态体验”。例如,围绕“网络热词背后的价值观”开展主题辩论赛,让学生在唇枪舌剑中辨析“躺平”与“奋斗”的本质;组织“红色剧本杀”活动,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走进革命历史,理解“牺牲”与“信仰”的重量;开设“思政微课堂”,鼓励学生以Vlog形式记录家乡变迁,用自己的镜头讲述“中国式现代化”的生动实践。这些沉浸式场景,既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,又引导他们在主动思考中明辨是非——当学生学会用辩证的眼光看待社会现象,用理性的思维分析网络信息,思政教育便实现了从“灌输知识”到“培育能力”的跨越。
以“暖心”搭平台,用“实践性”载体培育行动力。思政教育的最终目标,是引导学生将理想信念转化为服务社会的实际行动。若只停留在“口头说教”,理想只会沦为“空中楼阁”。辅导员需以“暖心”搭建实践平台,让学生在“做中学”“干中悟”,将思政课的“大道理”转化为解决问题的“真本领”。可以牵头成立“社区服务志愿队”,组织学生每周为独居老人提供陪伴服务,在关爱他人中体会“社会责任”;对接乡村振兴实践基地,带领学生调研农产品滞销问题,用专业知识帮农户设计电商推广方案,在助力基层中理解“国之大者”;设立“学业帮扶小组”,引导成绩优异的学生为学困生答疑解惑,在互助共进中践行“朋辈引领”。当学生在实践中真切感受到“自己的努力能让世界变好一点”,理想信念便有了“落脚点”,思政教育也真正实现了“知行合一”。
“才者,德之资也;德者,才之帅也。”新时代的辅导员,既是学生成长路上的“引路人”,也是思政教育创新的“实践者”。唯有以“真心”拉近情感距离,以“匠心”创新教育方式,以“暖心”搭建实践平台,才能让思政教育如春风化雨般浸润学生心灵,引导青年学子在坚定信仰、增强思辨、勇于实践中,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。
(责任编辑:邹敏 审稿:蔡奕 审发:黄皓华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