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,是凝聚人心、汇聚力量的强大纽带。在新时代背景下,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,辅导员作为学生成长成才的“人生导师”和“知心朋友”,肩负着引导青年学生厚植家国情怀、坚定理想信念的重要使命。如何让爱国主义教育从“有形覆盖”走向“有效浸润”,从“理论灌输”转为“情感共鸣”,成为辅导员工作的核心课题。
以“知”为基,筑牢爱国主义认知根基,是开展教育的前提。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口号,而是建立在对国家历史、文化、国情深刻理解之上的理性认同。辅导员需跳出“照本宣科”的传统模式,将理论学习与学生认知特点相结合。一方面,可依托“青年大学习”“主题班会”等载体,系统讲解新中国史、改革开放史、社会主义发展史,用“脱贫攻坚的奇迹”“航天事业的突破”“抗疫斗争的胜利”等鲜活案例,让学生直观感受国家发展的磅礴力量;另一方面,可打造“微课堂”“云分享”等轻量化学习场景,比如在节假日推送“党史上的今天”“红色人物故事”,在校园热点事件中融入“家国情怀”解读,让爱国主义教育融入日常、润物无声。
以“情”为脉,激发爱国主义情感共鸣,是教育的关键。青年学生对“有温度、有故事、有共鸣”的内容更易接受,辅导员需善于搭建情感连接的桥梁。其一,挖掘身边的“爱国素材”,邀请退伍军人学生分享军旅生涯,组织学生采访校内老教授的治学报国经历,让“榜样就在身边”,用真实故事触动学生心灵;其二,打造沉浸式体验活动,带领学生走进革命纪念馆、历史博物馆,通过“重走红色足迹”“扮演历史角色”等形式,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感受革命先辈的家国大义;其三,结合学生兴趣特长,指导开展“红色主题”文创设计、短视频创作、歌曲改编等活动,比如用rap演绎《黄河大合唱》,用漫画讲述“两弹一星”故事,让学生在创作中表达爱国情感,实现“要我爱国”到“我要爱国”的转变。
以“行”为要,引导爱国主义实践转化,是教育的落脚点。爱国从来不是坐而论道,而是起而行之的担当。辅导员需为学生搭建“知行合一”的实践平台,让爱国情怀在服务社会、奉献国家中落地生根。一方面,组织学生参与“乡村振兴”实践团,走进基层开展支教助学、农技指导、文化宣传等活动,让学生在助力地方发展中体会“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”的意义;另一方面,引导学生立足专业践行报国之志,比如鼓励理工科学生参与“卡脖子”技术攻关项目,文科学生聚焦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”开展研究,医学生参与社区健康服务等,让学生明白“专业所学”与“国家所需”的紧密联系;此外,在重大事件和关键节点,带领学生主动发声、积极作为,比如在国家重要纪念日组织“升旗仪式”,在网络上驳斥历史虚无主义言论,用理性行动维护国家形象,让爱国主义成为学生的自觉选择。
青年兴则国家兴,青年强则国家强。高校辅导员开展爱国主义教育,既要做“传道者”,用真理之光点亮学生心中的爱国灯塔;也要做“引路者”,用实践平台引导学生将爱国情、强国志转化为报国行。唯有以“知”育心、以“情”暖心、以“行”强心,才能让爱国主义的种子在青年学生心中生根发芽、长成参天大树,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培养更多有理想、有本领、有担当的时代新人。
(责任编辑:方从戎 审稿:蔡奕 审发:王云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