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校新生第一次班会,是学生从“高中生”向“大学生”身份转变的关键节点,更是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“第一课堂”。这场班会不应是简单的流程告知,而需以思想引领为核心,以需求关切为基础,以价值塑造为目标,帮助新生系好大学成长的“第一粒扣子”,为其四年学业与人生发展筑牢思想根基。
一、锚定思想引领:让“大学认知”与“家国情怀”同频共振
新生对大学的认知往往停留在“自由”“轻松”的表层,辅导员需通过班会主动校正认知偏差,将个人成长与国家需求紧密结合。首先,可从“大学的意义”切入,通过播放高校服务国家战略的案例视频——如科研团队攻克“卡脖子”技术、毕业生扎根基层服务乡村振兴等,让新生明白大学不仅是知识学习的场所,更是承担社会责任、实现人生价值的平台。其次,结合专业特色开展思想引导,例如向医学类新生讲述“白衣执甲”的抗疫故事,向师范类新生传递“为党育人、为国育才”的使命,让新生在入学之初就建立“专业报国”的初步认知。最后,通过“我的大学目标”分享环节,引导新生将个人理想融入民族复兴伟业,避免“躺平”“摆烂”心态,树立积极向上的奋斗方向。
二、聚焦需求关切:让“规则教育”与“人文关怀”双向赋能
新生刚脱离高中的严格管理,对大学的规章制度、生活节奏存在适应难题,班会需兼顾“刚性规则”与“柔性关怀”,让思想政治教育更有温度。一方面,需清晰解读校规校纪中的核心内容,如学业预警机制、学术诚信要求、校园安全规范等,可通过“案例分析”的形式,将抽象条款转化为具体场景——如因抄袭论文被取消学位、因违规使用电器引发安全事故等,让新生深刻认识到“自由”的前提是“自律”,规则既是约束也是保护。另一方面,要主动回应新生的现实困惑,设置“疑问解答”环节,针对“如何平衡学业与社团”“遇到心理压力怎么办”“如何处理人际关系”等高频问题,结合自身经验与学校资源(如心理咨询中心、学业指导中心)给出建议。同时,可建立“临时帮扶小组”,让来自不同地区、不同专业的新生相互支持,缓解陌生环境带来的孤独感,让思想政治教育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落地生根。
三、创新形式载体:让“单向灌输”变为“双向互动”
传统“我讲你听”的班会形式容易让新生产生抵触心理,辅导员需创新载体,让思想政治教育更具吸引力与参与感。例如,可采用“情景模拟”形式,让新生分别扮演“辅导员”“学生干部”“普通同学”,模拟“同学间发生矛盾如何调解”“发现室友心理异常如何处理”等场景,在角色扮演中提升新生的责任意识与沟通能力;也可引入“微辩论”环节,围绕“大学应以学业为重还是以实践为重”“网络社交是否会影响现实人际关系”等话题展开讨论,引导新生辩证看待问题,培养独立思考能力。此外,还可借助新媒体工具,提前收集新生的“入学期待”短视频,在班会上播放,再结合校园VR全景展示,让新生直观感受校园文化,增强归属感。通过互动式、体验式的形式,让思想政治教育从“被动接受”变为“主动探索”,真正入脑入心。
新生第一次班会虽只有短短一两小时,但其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却影响深远。辅导员需以“精心筹备”代替“随意安排”,以“思想引领”贯穿“事务告知”,以“学生为中心”优化“教育方式”,让这场“开学第一课”不仅成为新生熟悉校园的窗口,更成为其树立正确世界观、人生观、价值观的起点,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奠定坚实基础。
(责任编辑 :邹敏 审稿:蔡奕 审发:黄皓华)